固定人员

固定人员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研究团队 > 固定人员 > 正文

姚长辉

职称:金融学系 教授

Email:ych@gsm.pku.edu.cn

姚长辉教授,出生于辽宁北镇,北京大学经济学本科、硕士、博士,1989年开始任教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1993年起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2001年起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中国金融学会理事。曾兼任中银国际证券、华融证券、富滇银行、营口银行、南粤银行、上海嘉合基金等金融机构的独立董事。研究领域为货币银行和固定收益证券。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已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等12部,承担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

研究领域

货币银行

证券市场

固定收益证券

教育背景

2001

北京大学

金融

博士 Ph.D

1988

北京大学

经济

硕士 MA

1986

北京大学

经济

学士 BA

职业经历

2001至今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1993-2001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

1991-1993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1989-1991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教

1995.10-12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做访问学者

1998.8-1999.7

获美国富布莱特项目和全球华人企业研究中心的双重资助,在Wharton School做访问学者

2000.8-2000.10

在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

2002.9-2003.3

美国西北大学Kellogg商学院做访学者。

学术成果

专著教材

1、《商业银行信贷与投资》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年4月

2、《货币银行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12月

3、《货币银行学》,(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12月

4、《货币银行学》,(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

5、《货币银行学》,(第四版,与吕随启教授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6、《货币银行学》,(第五版,与吕随启教授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9月

7、《证券投资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8月,(与曹凤岐教授、刘力教授共同主编)

8、《证券投资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9月,(与曹凤岐教授、刘力教授共同主编)

9、《中国住房贷款证券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9 月

10、《固定收益证券——定价与利率风险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11、《固定收益证券——定价与利率风险管理》,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

12、《固定收益证券——定价与利率风险管理》,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

主要论文

1、我国适度外债规模的测算,《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989年第8期,本人为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秦宛顺教授

2、适度外债规模指标体系的设定,《经济科学》,1990年第1期

3、替代作用、追加作用与我国外债使用,《金融研究》,1990年第8期, 本人为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曹凤岐教授

4、国民收入分散化与宏观调控,《经济科学》,1991年第2期

5、外债规模指标体系的层次划分,《统计研究》,1991年第2期

6、启动市场应避免通货膨胀,《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本人为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曹凤岐教授

7、论举借内债与货币流通,《金融研究》,1991年第10期

8、对内债偿还的经济分析,《财贸经济》,1992年第4期

9、对我国举借内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1992年第4期

10、内债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11、发展证券市场应吸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经济科学》,1992年第6期

12、乡镇企业国际化与农村经济外向型,《乡镇经济研究》,1992年第7期

13、巴黎俱乐部与政府信贷,国家计委《研究报告》,1992年8月,本人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为王建军

14、对印尼股票市场发展政策的评价,《亚太经济》,1993年第3期

15、债券风险的产生与回避 ,《经济科学》,1993年第4期

16、债券投资策略分析,《当代经济科学》,1993年第4期。该论文获《当代经济科学》(1978-1995年)优秀论文一等奖(1995年)

17、国库券收益率与债券市场发展,《中国证券报》,1993年5月

18、国有股特征与流通作用分析,《国有资产研究》,1993年第6期

19、债券风险的理论分析,《金融研究》,1993年第6期

20、利率提高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中国证券报》,1993年7月

21、日本泡沫经济为什么破灭,《中国证券报》,1993年8月

22、关于国有股流通的思考,《财贸经济》,1993年第12期

23、论金融调控的重点与难点,《科技导报》,1993年第12期

24、我国金融调控的重点、难点与政策选择,《财经科学》,1994年第2期

25、外债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1994年第3期

26、关于举借外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管理世界》,1994年第3期

27、中国经济能承受多高的通货膨胀,《金融研究》,1995年第4期,本人为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曹凤岐教授。

28、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1995年第7和第8期

29、论未来十年我国的金融创新,《广东金融》, 1995年第7期

30、通货膨胀环境下的企业决策, 《政策与发展研究》,1995年第10期

31、通货膨胀对上市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当代经济科学》,1996年第6期

32、通货膨胀对企业决策影响的理论分析 ,《经济科学》,1996年第2期

33、居民在新体制下的投资行为分析, 《经济科学》,1996年第5期,课题组共同完成,本人是成员之一

34、关于我国外债的宏观经济效应的计量模型,《金融研究》1996年第10期,本人为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秦宛顺教授 (该文获得1996年度"安子介国际贸易优秀论文奖")

35、我国国际收支策略分析与选择,《国际经济评论》,1997年3-4期

36、关于我国国际收支的分析与相关策略选择,《金融研究》,1997年第4期

37、国家股流通与我国股票市场的规范化,《证券市场导报》,1997年第4期

38、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科学》,1997年第4期

39、我国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的潜在问题与相关策略分析, 《经济科学》,1998年第4期 本人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为沙重九

40、对国债收益曲线的实证分析, 《金融研究》,1998年第4期 本人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为梁越军

41、我国发展风险投资应关注的问题与政府作用的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报》,1999年10月

42、评析成长价值复合型基金的投资特点, 《证券时报》,1999年11月1日

43、高科技企业重组过程的财务风险控制 ,《中国财经报》,1999年11月4日和11日

44、上市公司不能偏离根本目标,《中国证券报》,1999年11月9日

45、谁来驾御我国上市公司这匹野马 ,《中外交流》,1999年第11期

46、论2000年我国国际收支策略的调整 ,《金融研究》,1999年第12期

47、我国发展风险投资应关注的问题与政府作用分析, 《跨世纪的中国投资基金业》 厉以宁 曹凤岐 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4月

48、固定收益证券创新原因与创新方式分析, 《经济科学》,2000年第4期

49、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与对策选择,《经济科学》,2001年第4期

50、论MBS对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的理论意义, 《金融研究》,2001年第7期

51、营业税税率对中国金融及宏观经济的分析 ,《21世纪:人文与社会 --首届"北大论坛"论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

52、中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研究,《中国资本市场创新》,曹凤岐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

53、关于并购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影响的分析, 《经济科学》,2004年第5期

54、关于我国可转换债券定价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5年第9期发表,与赖其男、王志诚合作

55、人民币升值预期、物价稳定与热钱控制的三元和谐,《金融研究》,2007.10

56、关于边际税率与我国金融债券市场效率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8年第1期(与周文斌合作,本人为第二作者)

57、随机仿射环境下的股指期货定价,《金融学季刊》,2008年第一期(与徐爽合作,本人为第二作者。

58、汇率升值预期于国内资产均衡,《世界经济》,2009年2期(与徐爽合作,李宏瑾,胡岷合作, 本人为第二作者)。

59、基金净值期权--金融创新的新方向,《金融研究》,2008年10期,(与徐爽合作,本人为第二作者。

60、美国金融危机评析,《太原科技》,2008.12

61、股票回报的可预测性及方差分解,《经济科学》,2009年第2期(与柴宗泽合作,本人为第二作者)

62、基金期权:金融创新和产品设计的新方向,《金融研究》,2009年第2期,本人为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徐爽,第三作者为赵永华

63、IPO初始回报与创业投资参与--来自中小板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2011年第1期(与蒋健、刘智毅合作,本人为第三作者)

教授课程

1、固定收益证券(硕士生、MBA)

2、企业投融资决策(MBA)

3、金融理念与公司成长(EDP)

上一篇:唐国正
下一篇:贾春新